光明日报记者 李晓萌
说到杂技,你会想到什么?是提碗、踏缸、钻箍的大本领,还是庙会、马戏摊位的“节日特价”?事实上,现阶段的杂技表演不断打破这些“成见”:不仅秀技艺,更讲故事,与现代舞台技术相辅相成,打造全新的沉浸式体验……从《汉天鹅湖》开始,杂技进一步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业界对杂技高等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 杂技协会与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广州举行。
10月25日,德州杂技团演员在“迎园迎迎-202”演出杂技《荷塘月色·伞》第五届全国杰出青年艺术人才评选活动在北京二七剧院举行。新华社记者 蔡阳 摄
杂技学科建设较晚
2004年,领衔主演我国原创杂技剧《天鹅湖》。该剧将高超的杂技技巧和芭蕾舞动作融合成一个经典的故事。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高度好评,也开启了中国杂技的“戏”时代。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全国已创作杂技剧目300余部。去年,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剩余剧目中,杂技剧《天山雪》和《先锋》两部入选。
“杂技的发展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杂技发展的重要成果,它使杂技从单一的技术艺术转变为综合艺术,并完成了杂技艺术的发展。”古代传统杂技的现代改造。但我们现有的杂技理论还不足以解释杂技剧。”中国文学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力公开表示,面对不断变化的杂技舞台,他常常感到缺乏好用的理论评论“工具”。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金浩也觉得,杂技剧发展很快,传播也很广泛。然而,由于艺术体系建设未能同步,印库艺术是该领域概念混乱、主题趋同的现象。 “我们应该从中国杂技剧的火爆中反思中国杂技教育的现状。”
中国杂技协会党组书记、副会长唐彦海明确表示,杂技理论建设面临重大挑战es,其中该学科的相当不幸的建设尤其突出。 “长期以来,杂技艺术体系的理论建设、规范的学科体系、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杂技艺术向更高水平的创新发展。”他相信。
当杂技不再只是“更高、更难、更险”,而是开始恢复身体与空间、叙事、技术的关系时,杂技理论也迫切需要与时俱进。 “这直接关系到杂技的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的培养。”这种现实需求已成为业界共识。
杂技艺术的学科应该是什么样的?
杂技剧《时空之旅》以“向世界展示上海”为主题。利用综合剧场运用灯光、音响、水幕、移动舞台等技术,将传统自行车、钻探、柔术等技艺有机融合成一条关于都市邂逅、浪漫爱情的空间故事线。杂技剧《急先锋》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击倒技能代表了爱国者不畏风险、相续的革命精神。强大的地圈和钻探技术,是冲破封锁、开辟新路的斗争的隐喻。所有高难度技巧都被赋予了明确的叙事功能和情感导向。
以成功的杂技剧为借鉴,山西省杂技协会秘书长刘浩建议,面对“剧场化”、“主题化”、“新媒体化”的创作趋势,杂技学科建设需要树立“大杂技观”。 “只有系统地打破界限,积极主动融合戏剧、舞蹈、新媒体等领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再次“通过课程、师资和评价机制,培养创作与表演相结合的人才”。刘浩相信。
金浩指出:“一般来说,大多数杂技剧给观众带来的是带有戏剧元素的杂技故事,但有些段落还停留在情感表达的层面,缺乏场景之间的过渡,这就显得有些不连贯。”他认为杂技是互不相容的。剧目必须尊重杂技艺术的规律,不能跟风、急功近利,创作者也不能过多关注如何包装、如何利用美女舞台来支撑。 “当杂技进入艺术和学科教育的范畴层面,对‘本体’的认识和界定就成为重中之重。”
对于杂技艺术应该如何认识自身的问题,赵彦西山东艺术学院研究员指出,杂技史料研究对于杂技艺术从“技艺”升华到“学术”具有基础性作用,也是杂技学科建设的基础。 “杂技要实现从‘技艺’到‘学’的跨越,必须完成从‘实践’到‘理论’、从‘经验’到‘纪律’的升华,而这个过程的基础就是系统、科学、完整的杂技史料。”赵彦西说道。在研究中,他感到当前杂技历史资料建设急需解决分布分散、濒临灭绝、研究薄弱、学科壁垒四个困境。
这些尝试都是有回报的
近年来,杂技教育培训体系不断向正规化、多元化方向完善。上海马戏学校、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广西安艺术学校等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普遍建立了“技能+理论”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高等教育层面,广东省星海音乐学院率先设立了‘杂技舞蹈编导’硕士学位授权点,致力于培养具有创作能力、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高端人才。”广州南方大学副教授、中国杂技艺术研究中心秘书长何华表示,2024年11月,集学术研究与创新为一体,深度参与杂技艺术理论研究、创作训练和人才培养的中国杂技艺术研究中心将在广州应对。李可染青年画院聘请的艺术家、衡阳学院专职美术教师张文聪表示,“中心的成立,填补了长期缺乏艺术人才的空白。”建立专门的杂技艺术学术研究机构,将推动杂技学科从“技艺传承”向“学术独立”转变。 ”
说到杂技相关课程,人们往往会想到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杂技课程,包括杂技项目训练、杂技表演、时装秀、杂技编舞等专业内容。在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看来,高校发展以通识课为导向的选修艺术课程也是充分发挥杂技艺术美育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湖南大学与湖南杂技艺术剧院的合作为例。湖南大学多次邀请湖南柔术(杂技)非遗传承人赵双武来校讲学,深受师生欢迎。不仅如此,两部分IES联合举办了一系列杂技艺术发展与创新研讨会。 2019年起,他们共同开发了“杂技艺术”公共艺术课程,将杂技艺术带入了大学课堂。尽管如此,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二级演员陈功、赵双武仍然觉得“目前,艺术学科拓展不完整,杂技艺术院校杂技课程建设,导致 杂技在课程体系的规范化和理论研究的系统化方面发展滞后。 ”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7日第09页)
古代杂技要进步还需要什么?
2025-1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