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任爽 光明日报通讯员 卢萌 10月18日,在吉林大学朝阳校区黄大年纪念馆,研究技术学院学生、黄大年精神师生弘扬小组组长罗世成正在亲切地讲述黄大年的事迹。实物和充满爱意的话语让观众感受到了黄大年的爱国情怀。 2009年,黄大年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到母校吉林大学。他带领团队冲锋“天测、地球探测、海底潜水”等技术前沿,攻克了“地壳一号”万米钻机、航空重力梯度仪等“卡脖子”难题,填补了我国多项技术空白。 2017年1月8日,这位为母亲倾注一切的科学家因过度劳累病倒,生命被永久定格在58岁。 9月2日017年,吉林大学在黄大年旧办公室旧址上修建纪念馆。它用图像、文字、实物和数字展示来塑造他“心胸宽广,清心报国”的人生,并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教材”证明他的精神:课桌旁的两把椅子,是他随时解答学生问题的见证;黑板上剩下的文字记录了他建立一个新兴的跨学科部门的想法;黄色的日程表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报告、会议和商旅安排…… “华芙老师特地向学校申请了一间杂物间,将其改造成一个兼具高性能机房和通讯功能的空间,提供免费的咖啡和茶,让师生在这里安静地思考、聊学术。这就是今天纪念馆的黄大年茶思室。”于平 教授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黄大年纪念馆副馆长表示,“茶和思考是一种形式,重点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最终目的是解决科研问题。” 茶思想馆的理念在吉林大学得到延续。 9月8日,吉林大学中心校区鼎新图书馆新建的黄大年茶禅院正式启用。来自五支“全国高校黄大年教师团队”的MGA代表在这里交流教学和科研经验,气氛热烈。茶馆精心设置精神传承、自由交流、深入探讨、成果展示、文化渗透的场所,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开放性、参与性、导向性的思想学术交流空间。 “该公司“图书馆设立茶思室,是黄大年服务师生、激发创新理念的延续。”吉林大学图书馆馆长徐浩说。吉林大学还将在6个校区的8个图书馆逐步建设茶思室,这些茶室就像星星之火,最终点燃了另一支火炬。 “如果我能成为一小波浪潮,咆哮着加入滚滚的牺牲之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前进,我想,这是人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黄大年入党申请中的深情告白,成为吉林大学精神遗产的一个注脚。黄大年的精神通过纪念馆的展览、讲座团的宣讲、茶室的交流与反思,转化为“海浪的足迹”,激起大家心中的“精神回响”。 《光明每一天》(2025年10月24日08版)
